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朝鲜中宗,以及朝鲜中宗时期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
内容导航:- 朝鲜中宗是什么意思 《法语助手》法汉
- 中宗的朝鲜
- 燕山君的下一位君主是谁?
- 谁有朝鲜历朝历代皇帝表?
- 关于朝鲜中宗的正史评价
- 评价朝鲜王朝中宗
Q1:朝鲜中宗是什么意思 《法语助手》法汉
Jungjong
朝鲜中宗(韩语:조선 중종/朝鲜 中宗;1488年三月十九-1544年十一月十四),名李怿(韩语:이역/李怿),字乐天(韩语:낙천/乐天),明朝赐谥号恭僖,庙号中宗,朝鲜加谥曰恭僖徽文昭武钦仁诚孝大王,是李氏朝鲜第11位君主,1506年9月2日至1544年11月14日在位。成宗嫡子,由贞显王后尹氏所生;前任君主燕山君李㦕的同父异母弟弟。1494年,燕山君即位时,李怿被册封为晋城大君(韩语:진성대군/晋城大君)。由于燕山君的**,使群臣密谋废除燕山君,并拥立李怿为君主。中宗即位后废除了燕山君的不少苛政,受到欢迎,但他为人优柔寡断,容易被两班所左右。
1506年9月2日,勋旧派的成希颜(성희안)、朴元宗(박원종)、柳顺汀(유순정)、洪景舟等人发动政变,推翻前任君主、有暴君之称的燕山君,并把支持燕山君的慎守勤(신수근)、慎守英(신수영)及任士洪(임사홍)杀害,并另立当时19歳的晋城大君为王,是为中宗,史称中宗反正。中宗的元配慎氏的父亲慎守勤反对勋旧派夺位的行动,被他们所杀。为防止新任王后慎氏将来为父报仇,勋旧派逼中宗把慎氏赶出宫外,使得中宗和慎氏终生不能相见。勋旧派群臣为了巩固本身势力,纷纷把自己的女性亲人送入宫中成为中宗的妃嫔,造成日后后宫明争暗斗的局面。
中宗时期,勋旧派与士林派仍持续互相对立,本来中宗打算登用赵光祖来解决困局,但此举使被燕山君压制的士林派势力得以复兴。士林派的革新措施得以重新推行,如禁止土地兼并、实施均田制等。赵光祖的新政由于推行过急,使王权变得脆弱,亦使勋旧派非常不安,国家内部矛盾加剧。1519年,反正的功臣在赵光祖回乡之际再次发动政变,以反逆罪的罪名肃清朝廷内的士林派,而赵光祖回到家乡后亦被赐饮毒药而死。这次事件,后世史学家称为己卯士祸(기묘사화),而被杀的群臣则称为“己卯名贤”。士林派被压抑,勋旧派势力再度登场。章敬王后(장경왕후)之兄尹任为首的大尹派及文定王后(문정왕후)的兄弟、尹之任的儿子尹元老(윤원로)、尹元衡(윤원형)为首的小尹派对立;期间发生灼鼠之变,中宗所爱的敬嫔朴氏与其儿子福城君一同被赐死;使中宗时期的政局乱上加乱。
对外方面,1510年,南部发生三浦倭乱;北方亦因为女真族的入侵,使社会不安加剧。
在位38年又2个月之后,1544年11月14日中宗召集左议政洪彦弼、右议政尹仁镜等官员于明政殿,于病榻上让位与世子(即仁宗),翌日,酉时驾崩于昌德宫欢庆殿小寝,葬于汉江之南的靖陵。
朝鲜中宗不论在韩国本土和国外,对于他的评价大多数是负面的,当中主要是说他优柔寡断,被群臣弄得左摇右摆。中宗被认为连自己的妻子和儿子都不能保护,所以也没有治理国家的本事。此外中宗时期亦是朝鲜除了世宗大王以外最强盛的时期。
对于中宗本身的软弱,有人认为这是一种对现实的妥协。一来,中宗本身是靠着“反正功臣”的力量才登上宝座,所以在情在理,他也要受制于群臣,他唯一可以做的,就是趁着功勋大臣内讧之时,创建自己的力量。另一方面,自世宗大王开始得势的勋旧派,不要说此刻依然掌权,就连他的曾孙光海君,也因为得罪功臣而被拉下王座,所以中宗若为了保护妻儿而与群臣对抗,有可能令他步其兄燕山君的后尘被废。更何况,不管是中宗本身还是慈顺大妃的本事,把群臣安插进后宫的力量逐一瓦解,并使之有利于王室,这对国家是有功的。
Q2:中宗的朝鲜
朝鲜王朝中宗李怿(1488-1544)字乐天,明弘治元年(1488年)三月十九日出生于景福宫。初封晋城君,生母尹氏被立为王后之后改为晋城大君。正德元年(1506年)九月,朝鲜发生宫廷政变,长兄燕山君李隆被废,迎立晋城大君即位,李氏朝鲜第11位君主。李怿喜好炼金术和命课学。
李怿在位期间,发生了己卯士祸(正德十四年/1519年,赵光祖死)、辛巳诬狱(安塘之乱,嘉靖元年/1522年,士林派再次被贬)、全国传染病(嘉靖五年/1526年)、灼鼠之变(嘉靖七年/1528年,敬嫔朴氏被废,嘉靖十二年/1533年赐死)等政局变动。
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十一月十四日,在位三十八年的李怿薨逝于昌德宫欢庆殿,终年五十八岁。明朝赐谥“恭僖”(敬事供上曰恭;小心畏忌曰僖),庙号中宗。初葬高阳,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迁葬广州靖陵。
Q3:燕山君的下一位君主是谁?
燕山君的下一位君主是李怿。正德元年九月一日,朴元宗,成希颜,柳顺汀等勋旧派大臣发动政变,废李㦕为燕山君,拥立其异母弟晋城大君李怿即位为中宗。燕山君李隆是李氏朝鲜第10代君主,第11代君主朝鲜中宗的同父异母哥哥。是第七代君主朝鲜世祖的曾孙,也是朝鲜历史上第一位废君。
中宗李怿人物详情
朝鲜中宗,名李怿,字乐天,明朝赐谥号恭僖,庙号中宗,朝鲜加谥曰恭僖徽文昭武钦仁诚孝大王,是李氏朝鲜第11位君主,1506年9月2日至1544年11月14日在位。成宗嫡子,由贞显王后尹氏所生;前任君主燕山君李㦕的同父异母弟弟。
1494年,燕山君即位时,李怿被册封为晋城大君。由于燕山君的暴政,使群臣密谋废除燕山君,并拥立李怿为君主。中宗即位后废除了燕山君的不少苛政,受到欢迎,但他为人优柔寡断,容易被两班所左右。
Q4:谁有朝鲜历朝历代皇帝表?
一、君主列表(庙号/谥号/明朝赐谥/清朝赐谥/名字/在位时间):
1、
2、
3、
4、
5、
6、
7、
二、君主
1、李成桂
李成桂(1335年-1408年),朝鲜王朝的开国君主(1392年—1398年在位)。本贯全州李氏,出生于元朝双城总管府(今朝鲜咸镜南道咸兴一带)。
初字仲洁,后改君晋,号松轩,即位后更名李旦,死后庙号太祖,明朝赐谥号“康献”,故又称“朝鲜太祖”或“康献大王”。
李成桂是元朝斡东千户所千户兼达鲁花赤李子春的嫡长子。1356年,李成桂与其父帮助高丽王朝恭愍王收复双城总管府后归附高丽,后由于在抵御元朝红巾军的入侵中战功显赫而被提拔。
1388年,李成桂发动威化岛回军,掌握高丽政权;1392年,李成桂自立为王,改国号为朝鲜,定都汉城。
即位后,李成桂对内实行改革,清除了原高丽禑王的势力,对外向明朝称臣,并通过招抚、武力征服朝鲜半岛东北地区的女真部落,使其疆域达到图们江。
第一次王子之乱后,李成桂让位于次子李芳果,奉为太上王。后来出奔老家咸兴,又被太宗李芳远挟持回京,于是有”咸兴差使”的典故。后死于汉城。
2、李娎
朝鲜成宗(1457年七月三十日-1494年),名李娎。朝鲜王朝的第九代君主,朝鲜世祖李瑈之孙,朝鲜德宗(懿敬世子)李暲之子,朝鲜睿宗李晄之侄。1469至1494年在位,在位二十五年。
成宗李娎生于明天顺元年(1457年)七月三十日,出生一个多月后父亲懿敬世子过世,世子之位由叔父李晄(即睿宗)承袭,世祖并封其为者山君。
明成化五年(1469年)十一月二十八日,睿宗薨,因其长子早夭,次子年幼,成宗奉祖母贞熹王后的命令当天即位于景福宫勤政门。
即位后追封父亲懿敬世子为朝鲜德宗,并封母亲韩氏(昭惠王后)为仁粹王妃,明成化十年(1474年)再晋其母为仁粹王大妃。
在位期间完成了编著并颁布《经国大典》,成为了朝鲜刑法的典范。并扩建了弘文馆,完善了朝鲜包括司宪府、司谏院和弘文馆的三司制度。
明弘治七年(1494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成宗在昌德宫大造殿薨,享年三十八岁。明朝赐谥为“康靖”(温良好乐曰康;宽乐令终曰靖),庙号"成宗",定世室,葬广州宣陵。
3、李怿
朝鲜中宗(1488年三月十九-1544年十一月十四),名李怿,字乐天,明朝赐谥号恭僖,庙号中宗,朝鲜加谥曰恭僖徽文昭武钦仁诚孝大王,是李氏朝鲜第11位君主,1506年9月2日至1544年11月14日在位。
成宗嫡子,由贞显王后尹氏所生;前任君主燕山君李㦕的同父异母弟弟。1494年,燕山君即位时,李怿被册封为晋城大君。
由于燕山君的暴政,使群臣密谋废除燕山君,并拥立李怿为君主。中宗即位后废除了燕山君的不少苛政,受到欢迎,但他为人优柔寡断,容易被两班所左右。
4、李峘
李峘(1534——1567),字对阳,李氏朝鲜第十三任君主,朝鲜中宗李怿次子,朝鲜仁宗李峼异母弟,母文定王后尹氏。其初封庆原大君,即位时年仅十二岁,由生母文定王后垂帘。
其在位时以尹任为首的大尹派和以尹元衡为首的小尹派争斗不断。直到大、小尹派首脑先后被杀方告平息。隆庆元年(1567年)六月二十八日,明宗薨于景福宫,时年三十四岁。
5、李倧
李倧(朝鲜语:이종,1595年—1649年),朝鲜王朝第16任君主(1623年—1649年在位)。字和伯,号松窗,乳名天胤。本贯全州,生于海州,是朝鲜宣祖李昖之孙,定远君(朝鲜元宗)李琈之子,光海君李珲之侄。
李倧初封绫阳君,天启三年(1623年)与西人党金瑬、李贵等人发动宫廷政变(仁祖反正),推翻伯父光海君,继承王位。天启五年(1625年)获明朝册封为朝鲜国王。
在位期间内忧外患不断,内部从李适之乱开始,各种叛乱或阴谋层出不穷;外部则处于明亡清兴的东亚剧变期,朝鲜遭遇后金(清)的威胁与侵略,先后经历了丁卯胡乱和丙子胡乱两次蹂躏。
李倧被迫在崇祯十年(1637年)向清朝皇帝皇太极行三跪九叩之礼,并接受清朝册封为朝鲜国王,使朝鲜的宗主国从明朝变成清朝。
顺治六年(1649年),李倧薨逝,庙号仁祖(初定为烈祖),谥号宪文烈武明肃纯孝大王(清朝赐谥庄穆,朝鲜内部不使用),葬于长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朝鲜国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成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倧
Q5:关于朝鲜中宗的正史评价
中宗 恭僖
徽文昭武钦仁诚孝大王 李怿
李怿(1488-1544)字乐天
弘治元年(1488年)三月十九日出生于景福宫。初封晋城君,生母尹氏被立为王后之后改为晋城大君。正德元年(1506年)九月,朝鲜发生宫廷政变,长兄燕山君李隆被废,迎立晋城大君即位,是为中宗。
即位后受赵光祖、金湜等儒家学者辅佐,推行所谓“至治主义”的治国方针。在位期间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南倭北虏”。正德五年(1510年),盘踞在荠浦、富山浦、熊川三地的“恒居倭人”在对马岛主的带领下发动暴乱,史称“三浦倭乱”。之后又发生了楸子岛倭变、东莱盐场和蛇梁镇倭乱。北方的野人女真在正德七年(1512年)进攻了朝鲜的甲山和昌城。
在位期间继续推行灭佛政策。同时因为朝鲜使臣在中国私下贸易,贪婪尤甚,以至被明朝锦衣卫把门看守拘于礼部会同馆内,朝鲜感到“祖宗见宠于中华之美扫地矣”,因此颁布了除书籍和药材外禁用唐物(即:从大明国进口的商品,尤其是高级丝织物和奢侈品)的命令。同时,中宗对明朝政局也多加刺探,多次密令朝鲜赴华使节了解明朝皇帝、朝廷动态。朝鲜虽然事明恭谨,但是素以“礼义之邦”自居,常从儒家宗法道德角度出发私下批评明朝弊政。中宗对明朝皇帝便颇不以为然:“成祖……以一言之失,诛戮大臣,略不假借,甚为不可”、“崇信释教,非帝王盛德”;宣宗“兴居无节,岂美事乎?”;世宗“好自用,天下之事无不总治,如有直言者,辄重刑,人皆禁嘿”……。(成祖即:永乐帝;宣宗即:宣德帝;世宗即:嘉靖帝)但是中宗自己在汉城也并非“兴居有节”,尤其喜好炼金术和命课学。
中宗年间,发生了己卯士祸(正德十四年/1519年,赵光祖死)、辛巳诬狱(安塘之乱,嘉靖元年/1522年,士林派再次被贬)、全国传染病(嘉靖五年/1526年)、灼鼠之变(嘉靖七年/1528年,敬嫔朴氏被废,嘉靖十二年/1533年赐死)等政局变动。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十一月十四日,在位三十八年的中宗薨逝于昌德宫欢庆殿,终年五十八岁。明朝赐谥“恭僖”(敬事供上曰恭;小心畏忌曰僖)。初葬高阳,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迁葬广州靖陵。
王妃
恭昭顺烈端敬王后 慎氏(籍居昌)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生。父亲慎居勤。姐姐慎氏为燕山君夫人,因此在正德元年(1506年)的中宗反正事件中受到牵连,中宗即位后仅仅八天便被废,迁至私第居住。正德十一年(1516年),章敬王妃得产后病死去后,勋旧派和士林派曾经为端敬王后复位问题展开过争论。嘉靖三十六(1557年)薨,终年七十一岁。肃宗24年(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追上王后尊号,葬温陵。
宣昭懿淑章敬王后 尹氏(籍坡平)
弘治四年(1491年)生。中宗即位后由淑仪册封为妃。正德十年(1515年)薨,终年二十五岁,葬禧陵。
圣烈仁明文定王后 尹氏(籍坡平)
弘治十四年(1501)生。正德十二年(1517年)册封王妃。明宗即位后曾垂帘听政。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薨,终年六十五岁,葬靖陵。
子女
长子 仁宗大王 李峼(章敬王后所生)
次子 明宗大王 李峘(初封庆原大君,文定王后所生)
长女 孝惠公主 (章敬王后所生)
次女 懿惠公主
三女 孝顺公主
四女 敬显公主
五女 仁顺公主 (以上文定王后所生)
庶子女
长子 福城君 李嵋 (敬嫔朴氏出)
次子 海安君 李(应写作“山希”)(淑仪洪氏出)
三子 锦原君 李岭 (熙嫔洪氏出)
四子 永阳君 李岠 (昌嫔安氏出)
五子 德阳君 李岐 (淑媛李氏出)
六子 凤城君 李岏 (熙嫔洪氏出)
七子 德兴大院君 李岹 (昌嫔安氏出)
长女 惠顺翁主 (敬嫔朴氏出)
次女 惠静翁主 (敬嫔朴氏出)
三女 贞顺翁主 (淑媛李氏出)
四女 孝静翁主 (淑媛李氏出)
五女 淑静翁主 (淑媛金氏出)
六女 静慎翁主 (昌嫔安氏出)
朝鲜王朝的政治结构虽仿效中国采用中央集权制,但又有其自身的鲜明特点,自李成桂立国之初就认可了俗称“两班”的文武官僚有权干预君主施政和决策。朝鲜王朝初期,朱子学取代佛学的地位,成为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指导理念。儒学精神逐渐成了官方统治思想,也成了国家行政指导原则。国家行政机构的职责是执行君主的意志,而君主则必须听取儒家学者们的忠告。承政院(朝鲜王朝特殊的行政机构,兼有议政、书检、监察等综合职能)把疏奏和进谏书呈交国王,并有权直接批准官吏的任命以及其他有关革新的敕令,甚至可以在特定情况下对国王之命作一定调整。宫廷史官的任务是记录宫廷每天发生的事情,并对国王的谈话作逐字记录,他们被赋予进谏国王,乃至对国王进行某种意义上的监督的权力。这样的体制造成的最直接后果就是朝鲜君主经常受到“两班”大臣无节制的掣肘。世宗时代富有才华的学者梁诚之数度上疏,为君主的权力辩护。他提出朝鲜与中国一样,是被赋予天命的国家。这种论点加强了力图强化君权的世祖的地位。世祖关闭了集贤殿(王室研究机关之一),废除了承政院中的一些职位,并使司谏院(中央谏议机构,和司宪府并称“两府”)陷于瘫痪,这种种措施的目的都是为了从思想上削弱对君权的节制。即使如此,终朝鲜王朝500余年,包括中宗敬仰的明主世宗和世祖,历代国王中没有一个人的地位曾强大到能对抗两班朝臣。燕山君更是由于和两班阶级对抗,直接导致了自己被废黜流放。
中宗因得到废黜燕山君的朝臣们的拥护而即位,恢复儒学思想统治、维护《经国大典》权威的责任就落到了他的身上。同时,按照朝鲜王朝的传统,年幼的国王在不能亲自处理政务前,由王大妃摄政,称为“垂帘听政”。朝鲜成宗、朝鲜明宗、朝鲜宪宗、朝鲜高宗时的王大妃都曾经垂帘听政。此外,中宗时的朴敬嫔、朝鲜肃宗时的张禧嫔都曾经影响干预过朝政。随着女人掌握政权而来的是外戚门阀势力的兴起。处于这种政治环境下的朝鲜王朝君主,王权受到种种限制也就在所难免了。
其实我们如能对作为朝鲜王朝宗主国的明朝的体制和史实稍加审视,就很容易找到君主权利受到束缚和制约的类似事例。明世宗嘉靖之初,围绕“继统”与“继嗣”的“大礼之争”,嘉靖皇帝与以首辅杨廷和为代表的朝中群臣发生了激烈冲突。嘉靖最终用武力维护了自己的皇权。明神宗万历皇帝因立嗣问题与满朝文武意见相左,经过十年对抗,迫于强大的舆论压力,万历皇帝不得不册封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由此造成的后果则是万历皇帝在其长达48年统治的大部分时间内,用无所作为的消极态度应对臣僚和朝政,以作为对帝王旨意无法施行的报复,很难想像这还是那个继位之初励精图治的守成之主。
封建制度发展过程中,君主专制与文官体制已融为一体,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这种体制之下,作为“九五之尊”的帝王也不能为所欲为。封建时代的社会基础必然要求专制统治,皇帝权轻,必然代之以权臣当道。
Q6:评价朝鲜王朝中宗
朝鲜中宗不论在韩国本土和国外,对于他的批评大多数是负面的,当中主要是说他优柔寡断,被群臣弄得左摇右摆。中宗被认为连自己的妻子和儿子都不能保护,所以也没有治理国家的本事。此外中宗时期亦是朝鲜除了世宗大王以外最强盛的时期。
对于中宗本身的软弱,有人认为这是一种对现实的妥协。一来,中宗本身是靠著“反正功臣”的力量才登上宝座,所以在情在理,他也要受制于群臣,他唯一可以做的,就是趁著功勋大臣内讧之时,建立自己的力量。另一方面,自世宗大王开始得势的勋旧派,不要说此刻依然掌权,就连他的曾孙光海君,也因为得罪功臣而被拉下王座,所以中宗若为了保护妻儿而与群臣对抗,有可能令他步其兄燕山君的后尘被废。更何况,不管是中宗本身还是慈顺大妃的本事,把群臣安插进后宫的力量逐一瓦解,并使之有利于王室,这对国家是有功的。
关于朝鲜中宗和朝鲜中宗时期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查看更多关于朝鲜中宗的详细内容...
今日天气详情" target="_blank">温度1~17°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朝鲜中宗,以及朝鲜中宗时期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
内容导航:- 朝鲜中宗是什么意思 《法语助手》法汉
- 中宗的朝鲜
- 燕山君的下一位君主是谁?
- 谁有朝鲜历朝历代皇帝表?
- 关于朝鲜中宗的正史评价
- 评价朝鲜王朝中宗
Q1:朝鲜中宗是什么意思 《法语助手》法汉
Jungjong
朝鲜中宗(韩语:조선 중종/朝鲜 中宗;1488年三月十九-1544年十一月十四),名李怿(韩语:이역/李怿),字乐天(韩语:낙천/乐天),明朝赐谥号恭僖,庙号中宗,朝鲜加谥曰恭僖徽文昭武钦仁诚孝大王,是李氏朝鲜第11位君主,1506年9月2日至1544年11月14日在位。成宗嫡子,由贞显王后尹氏所生;前任君主燕山君李㦕的同父异母弟弟。1494年,燕山君即位时,李怿被册封为晋城大君(韩语:진성대군/晋城大君)。由于燕山君的**,使群臣密谋废除燕山君,并拥立李怿为君主。中宗即位后废除了燕山君的不少苛政,受到欢迎,但他为人优柔寡断,容易被两班所左右。
1506年9月2日,勋旧派的成希颜(성희안)、朴元宗(박원종)、柳顺汀(유순정)、洪景舟等人发动政变,推翻前任君主、有暴君之称的燕山君,并把支持燕山君的慎守勤(신수근)、慎守英(신수영)及任士洪(임사홍)杀害,并另立当时19歳的晋城大君为王,是为中宗,史称中宗反正。中宗的元配慎氏的父亲慎守勤反对勋旧派夺位的行动,被他们所杀。为防止新任王后慎氏将来为父报仇,勋旧派逼中宗把慎氏赶出宫外,使得中宗和慎氏终生不能相见。勋旧派群臣为了巩固本身势力,纷纷把自己的女性亲人送入宫中成为中宗的妃嫔,造成日后后宫明争暗斗的局面。
中宗时期,勋旧派与士林派仍持续互相对立,本来中宗打算登用赵光祖来解决困局,但此举使被燕山君压制的士林派势力得以复兴。士林派的革新措施得以重新推行,如禁止土地兼并、实施均田制等。赵光祖的新政由于推行过急,使王权变得脆弱,亦使勋旧派非常不安,国家内部矛盾加剧。1519年,反正的功臣在赵光祖回乡之际再次发动政变,以反逆罪的罪名肃清朝廷内的士林派,而赵光祖回到家乡后亦被赐饮毒药而死。这次事件,后世史学家称为己卯士祸(기묘사화),而被杀的群臣则称为“己卯名贤”。士林派被压抑,勋旧派势力再度登场。章敬王后(장경왕후)之兄尹任为首的大尹派及文定王后(문정왕후)的兄弟、尹之任的儿子尹元老(윤원로)、尹元衡(윤원형)为首的小尹派对立;期间发生灼鼠之变,中宗所爱的敬嫔朴氏与其儿子福城君一同被赐死;使中宗时期的政局乱上加乱。
对外方面,1510年,南部发生三浦倭乱;北方亦因为女真族的入侵,使社会不安加剧。
在位38年又2个月之后,1544年11月14日中宗召集左议政洪彦弼、右议政尹仁镜等官员于明政殿,于病榻上让位与世子(即仁宗),翌日,酉时驾崩于昌德宫欢庆殿小寝,葬于汉江之南的靖陵。
朝鲜中宗不论在韩国本土和国外,对于他的评价大多数是负面的,当中主要是说他优柔寡断,被群臣弄得左摇右摆。中宗被认为连自己的妻子和儿子都不能保护,所以也没有治理国家的本事。此外中宗时期亦是朝鲜除了世宗大王以外最强盛的时期。
对于中宗本身的软弱,有人认为这是一种对现实的妥协。一来,中宗本身是靠着“反正功臣”的力量才登上宝座,所以在情在理,他也要受制于群臣,他唯一可以做的,就是趁着功勋大臣内讧之时,创建自己的力量。另一方面,自世宗大王开始得势的勋旧派,不要说此刻依然掌权,就连他的曾孙光海君,也因为得罪功臣而被拉下王座,所以中宗若为了保护妻儿而与群臣对抗,有可能令他步其兄燕山君的后尘被废。更何况,不管是中宗本身还是慈顺大妃的本事,把群臣安插进后宫的力量逐一瓦解,并使之有利于王室,这对国家是有功的。
Q2:中宗的朝鲜
朝鲜王朝中宗李怿(1488-1544)字乐天,明弘治元年(1488年)三月十九日出生于景福宫。初封晋城君,生母尹氏被立为王后之后改为晋城大君。正德元年(1506年)九月,朝鲜发生宫廷政变,长兄燕山君李隆被废,迎立晋城大君即位,李氏朝鲜第11位君主。李怿喜好炼金术和命课学。
李怿在位期间,发生了己卯士祸(正德十四年/1519年,赵光祖死)、辛巳诬狱(安塘之乱,嘉靖元年/1522年,士林派再次被贬)、全国传染病(嘉靖五年/1526年)、灼鼠之变(嘉靖七年/1528年,敬嫔朴氏被废,嘉靖十二年/1533年赐死)等政局变动。
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十一月十四日,在位三十八年的李怿薨逝于昌德宫欢庆殿,终年五十八岁。明朝赐谥“恭僖”(敬事供上曰恭;小心畏忌曰僖),庙号中宗。初葬高阳,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迁葬广州靖陵。
Q3:燕山君的下一位君主是谁?
燕山君的下一位君主是李怿。正德元年九月一日,朴元宗,成希颜,柳顺汀等勋旧派大臣发动政变,废李㦕为燕山君,拥立其异母弟晋城大君李怿即位为中宗。燕山君李隆是李氏朝鲜第10代君主,第11代君主朝鲜中宗的同父异母哥哥。是第七代君主朝鲜世祖的曾孙,也是朝鲜历史上第一位废君。
中宗李怿人物详情
朝鲜中宗,名李怿,字乐天,明朝赐谥号恭僖,庙号中宗,朝鲜加谥曰恭僖徽文昭武钦仁诚孝大王,是李氏朝鲜第11位君主,1506年9月2日至1544年11月14日在位。成宗嫡子,由贞显王后尹氏所生;前任君主燕山君李㦕的同父异母弟弟。
1494年,燕山君即位时,李怿被册封为晋城大君。由于燕山君的暴政,使群臣密谋废除燕山君,并拥立李怿为君主。中宗即位后废除了燕山君的不少苛政,受到欢迎,但他为人优柔寡断,容易被两班所左右。
Q4:谁有朝鲜历朝历代皇帝表?
一、君主列表(庙号/谥号/明朝赐谥/清朝赐谥/名字/在位时间):
1、
2、
3、
4、
5、
6、
7、
二、君主
1、李成桂
李成桂(1335年-1408年),朝鲜王朝的开国君主(1392年—1398年在位)。本贯全州李氏,出生于元朝双城总管府(今朝鲜咸镜南道咸兴一带)。
初字仲洁,后改君晋,号松轩,即位后更名李旦,死后庙号太祖,明朝赐谥号“康献”,故又称“朝鲜太祖”或“康献大王”。
李成桂是元朝斡东千户所千户兼达鲁花赤李子春的嫡长子。1356年,李成桂与其父帮助高丽王朝恭愍王收复双城总管府后归附高丽,后由于在抵御元朝红巾军的入侵中战功显赫而被提拔。
1388年,李成桂发动威化岛回军,掌握高丽政权;1392年,李成桂自立为王,改国号为朝鲜,定都汉城。
即位后,李成桂对内实行改革,清除了原高丽禑王的势力,对外向明朝称臣,并通过招抚、武力征服朝鲜半岛东北地区的女真部落,使其疆域达到图们江。
第一次王子之乱后,李成桂让位于次子李芳果,奉为太上王。后来出奔老家咸兴,又被太宗李芳远挟持回京,于是有”咸兴差使”的典故。后死于汉城。
2、李娎
朝鲜成宗(1457年七月三十日-1494年),名李娎。朝鲜王朝的第九代君主,朝鲜世祖李瑈之孙,朝鲜德宗(懿敬世子)李暲之子,朝鲜睿宗李晄之侄。1469至1494年在位,在位二十五年。
成宗李娎生于明天顺元年(1457年)七月三十日,出生一个多月后父亲懿敬世子过世,世子之位由叔父李晄(即睿宗)承袭,世祖并封其为者山君。
明成化五年(1469年)十一月二十八日,睿宗薨,因其长子早夭,次子年幼,成宗奉祖母贞熹王后的命令当天即位于景福宫勤政门。
即位后追封父亲懿敬世子为朝鲜德宗,并封母亲韩氏(昭惠王后)为仁粹王妃,明成化十年(1474年)再晋其母为仁粹王大妃。
在位期间完成了编著并颁布《经国大典》,成为了朝鲜刑法的典范。并扩建了弘文馆,完善了朝鲜包括司宪府、司谏院和弘文馆的三司制度。
明弘治七年(1494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成宗在昌德宫大造殿薨,享年三十八岁。明朝赐谥为“康靖”(温良好乐曰康;宽乐令终曰靖),庙号"成宗",定世室,葬广州宣陵。
3、李怿
朝鲜中宗(1488年三月十九-1544年十一月十四),名李怿,字乐天,明朝赐谥号恭僖,庙号中宗,朝鲜加谥曰恭僖徽文昭武钦仁诚孝大王,是李氏朝鲜第11位君主,1506年9月2日至1544年11月14日在位。
成宗嫡子,由贞显王后尹氏所生;前任君主燕山君李㦕的同父异母弟弟。1494年,燕山君即位时,李怿被册封为晋城大君。
由于燕山君的暴政,使群臣密谋废除燕山君,并拥立李怿为君主。中宗即位后废除了燕山君的不少苛政,受到欢迎,但他为人优柔寡断,容易被两班所左右。
4、李峘
李峘(1534——1567),字对阳,李氏朝鲜第十三任君主,朝鲜中宗李怿次子,朝鲜仁宗李峼异母弟,母文定王后尹氏。其初封庆原大君,即位时年仅十二岁,由生母文定王后垂帘。
其在位时以尹任为首的大尹派和以尹元衡为首的小尹派争斗不断。直到大、小尹派首脑先后被杀方告平息。隆庆元年(1567年)六月二十八日,明宗薨于景福宫,时年三十四岁。
5、李倧
李倧(朝鲜语:이종,1595年—1649年),朝鲜王朝第16任君主(1623年—1649年在位)。字和伯,号松窗,乳名天胤。本贯全州,生于海州,是朝鲜宣祖李昖之孙,定远君(朝鲜元宗)李琈之子,光海君李珲之侄。
李倧初封绫阳君,天启三年(1623年)与西人党金瑬、李贵等人发动宫廷政变(仁祖反正),推翻伯父光海君,继承王位。天启五年(1625年)获明朝册封为朝鲜国王。
在位期间内忧外患不断,内部从李适之乱开始,各种叛乱或阴谋层出不穷;外部则处于明亡清兴的东亚剧变期,朝鲜遭遇后金(清)的威胁与侵略,先后经历了丁卯胡乱和丙子胡乱两次蹂躏。
李倧被迫在崇祯十年(1637年)向清朝皇帝皇太极行三跪九叩之礼,并接受清朝册封为朝鲜国王,使朝鲜的宗主国从明朝变成清朝。
顺治六年(1649年),李倧薨逝,庙号仁祖(初定为烈祖),谥号宪文烈武明肃纯孝大王(清朝赐谥庄穆,朝鲜内部不使用),葬于长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朝鲜国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成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倧
Q5:关于朝鲜中宗的正史评价
中宗 恭僖
徽文昭武钦仁诚孝大王 李怿
李怿(1488-1544)字乐天
弘治元年(1488年)三月十九日出生于景福宫。初封晋城君,生母尹氏被立为王后之后改为晋城大君。正德元年(1506年)九月,朝鲜发生宫廷政变,长兄燕山君李隆被废,迎立晋城大君即位,是为中宗。
即位后受赵光祖、金湜等儒家学者辅佐,推行所谓“至治主义”的治国方针。在位期间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南倭北虏”。正德五年(1510年),盘踞在荠浦、富山浦、熊川三地的“恒居倭人”在对马岛主的带领下发动暴乱,史称“三浦倭乱”。之后又发生了楸子岛倭变、东莱盐场和蛇梁镇倭乱。北方的野人女真在正德七年(1512年)进攻了朝鲜的甲山和昌城。
在位期间继续推行灭佛政策。同时因为朝鲜使臣在中国私下贸易,贪婪尤甚,以至被明朝锦衣卫把门看守拘于礼部会同馆内,朝鲜感到“祖宗见宠于中华之美扫地矣”,因此颁布了除书籍和药材外禁用唐物(即:从大明国进口的商品,尤其是高级丝织物和奢侈品)的命令。同时,中宗对明朝政局也多加刺探,多次密令朝鲜赴华使节了解明朝皇帝、朝廷动态。朝鲜虽然事明恭谨,但是素以“礼义之邦”自居,常从儒家宗法道德角度出发私下批评明朝弊政。中宗对明朝皇帝便颇不以为然:“成祖……以一言之失,诛戮大臣,略不假借,甚为不可”、“崇信释教,非帝王盛德”;宣宗“兴居无节,岂美事乎?”;世宗“好自用,天下之事无不总治,如有直言者,辄重刑,人皆禁嘿”……。(成祖即:永乐帝;宣宗即:宣德帝;世宗即:嘉靖帝)但是中宗自己在汉城也并非“兴居有节”,尤其喜好炼金术和命课学。
中宗年间,发生了己卯士祸(正德十四年/1519年,赵光祖死)、辛巳诬狱(安塘之乱,嘉靖元年/1522年,士林派再次被贬)、全国传染病(嘉靖五年/1526年)、灼鼠之变(嘉靖七年/1528年,敬嫔朴氏被废,嘉靖十二年/1533年赐死)等政局变动。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十一月十四日,在位三十八年的中宗薨逝于昌德宫欢庆殿,终年五十八岁。明朝赐谥“恭僖”(敬事供上曰恭;小心畏忌曰僖)。初葬高阳,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迁葬广州靖陵。
王妃
恭昭顺烈端敬王后 慎氏(籍居昌)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生。父亲慎居勤。姐姐慎氏为燕山君夫人,因此在正德元年(1506年)的中宗反正事件中受到牵连,中宗即位后仅仅八天便被废,迁至私第居住。正德十一年(1516年),章敬王妃得产后病死去后,勋旧派和士林派曾经为端敬王后复位问题展开过争论。嘉靖三十六(1557年)薨,终年七十一岁。肃宗24年(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追上王后尊号,葬温陵。
宣昭懿淑章敬王后 尹氏(籍坡平)
弘治四年(1491年)生。中宗即位后由淑仪册封为妃。正德十年(1515年)薨,终年二十五岁,葬禧陵。
圣烈仁明文定王后 尹氏(籍坡平)
弘治十四年(1501)生。正德十二年(1517年)册封王妃。明宗即位后曾垂帘听政。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薨,终年六十五岁,葬靖陵。
子女
长子 仁宗大王 李峼(章敬王后所生)
次子 明宗大王 李峘(初封庆原大君,文定王后所生)
长女 孝惠公主 (章敬王后所生)
次女 懿惠公主
三女 孝顺公主
四女 敬显公主
五女 仁顺公主 (以上文定王后所生)
庶子女
长子 福城君 李嵋 (敬嫔朴氏出)
次子 海安君 李(应写作“山希”)(淑仪洪氏出)
三子 锦原君 李岭 (熙嫔洪氏出)
四子 永阳君 李岠 (昌嫔安氏出)
五子 德阳君 李岐 (淑媛李氏出)
六子 凤城君 李岏 (熙嫔洪氏出)
七子 德兴大院君 李岹 (昌嫔安氏出)
长女 惠顺翁主 (敬嫔朴氏出)
次女 惠静翁主 (敬嫔朴氏出)
三女 贞顺翁主 (淑媛李氏出)
四女 孝静翁主 (淑媛李氏出)
五女 淑静翁主 (淑媛金氏出)
六女 静慎翁主 (昌嫔安氏出)
朝鲜王朝的政治结构虽仿效中国采用中央集权制,但又有其自身的鲜明特点,自李成桂立国之初就认可了俗称“两班”的文武官僚有权干预君主施政和决策。朝鲜王朝初期,朱子学取代佛学的地位,成为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指导理念。儒学精神逐渐成了官方统治思想,也成了国家行政指导原则。国家行政机构的职责是执行君主的意志,而君主则必须听取儒家学者们的忠告。承政院(朝鲜王朝特殊的行政机构,兼有议政、书检、监察等综合职能)把疏奏和进谏书呈交国王,并有权直接批准官吏的任命以及其他有关革新的敕令,甚至可以在特定情况下对国王之命作一定调整。宫廷史官的任务是记录宫廷每天发生的事情,并对国王的谈话作逐字记录,他们被赋予进谏国王,乃至对国王进行某种意义上的监督的权力。这样的体制造成的最直接后果就是朝鲜君主经常受到“两班”大臣无节制的掣肘。世宗时代富有才华的学者梁诚之数度上疏,为君主的权力辩护。他提出朝鲜与中国一样,是被赋予天命的国家。这种论点加强了力图强化君权的世祖的地位。世祖关闭了集贤殿(王室研究机关之一),废除了承政院中的一些职位,并使司谏院(中央谏议机构,和司宪府并称“两府”)陷于瘫痪,这种种措施的目的都是为了从思想上削弱对君权的节制。即使如此,终朝鲜王朝500余年,包括中宗敬仰的明主世宗和世祖,历代国王中没有一个人的地位曾强大到能对抗两班朝臣。燕山君更是由于和两班阶级对抗,直接导致了自己被废黜流放。
中宗因得到废黜燕山君的朝臣们的拥护而即位,恢复儒学思想统治、维护《经国大典》权威的责任就落到了他的身上。同时,按照朝鲜王朝的传统,年幼的国王在不能亲自处理政务前,由王大妃摄政,称为“垂帘听政”。朝鲜成宗、朝鲜明宗、朝鲜宪宗、朝鲜高宗时的王大妃都曾经垂帘听政。此外,中宗时的朴敬嫔、朝鲜肃宗时的张禧嫔都曾经影响干预过朝政。随着女人掌握政权而来的是外戚门阀势力的兴起。处于这种政治环境下的朝鲜王朝君主,王权受到种种限制也就在所难免了。
其实我们如能对作为朝鲜王朝宗主国的明朝的体制和史实稍加审视,就很容易找到君主权利受到束缚和制约的类似事例。明世宗嘉靖之初,围绕“继统”与“继嗣”的“大礼之争”,嘉靖皇帝与以首辅杨廷和为代表的朝中群臣发生了激烈冲突。嘉靖最终用武力维护了自己的皇权。明神宗万历皇帝因立嗣问题与满朝文武意见相左,经过十年对抗,迫于强大的舆论压力,万历皇帝不得不册封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由此造成的后果则是万历皇帝在其长达48年统治的大部分时间内,用无所作为的消极态度应对臣僚和朝政,以作为对帝王旨意无法施行的报复,很难想像这还是那个继位之初励精图治的守成之主。
封建制度发展过程中,君主专制与文官体制已融为一体,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这种体制之下,作为“九五之尊”的帝王也不能为所欲为。封建时代的社会基础必然要求专制统治,皇帝权轻,必然代之以权臣当道。
Q6:评价朝鲜王朝中宗
朝鲜中宗不论在韩国本土和国外,对于他的批评大多数是负面的,当中主要是说他优柔寡断,被群臣弄得左摇右摆。中宗被认为连自己的妻子和儿子都不能保护,所以也没有治理国家的本事。此外中宗时期亦是朝鲜除了世宗大王以外最强盛的时期。
对于中宗本身的软弱,有人认为这是一种对现实的妥协。一来,中宗本身是靠著“反正功臣”的力量才登上宝座,所以在情在理,他也要受制于群臣,他唯一可以做的,就是趁著功勋大臣内讧之时,建立自己的力量。另一方面,自世宗大王开始得势的勋旧派,不要说此刻依然掌权,就连他的曾孙光海君,也因为得罪功臣而被拉下王座,所以中宗若为了保护妻儿而与群臣对抗,有可能令他步其兄燕山君的后尘被废。更何况,不管是中宗本身还是慈顺大妃的本事,把群臣安插进后宫的力量逐一瓦解,并使之有利于王室,这对国家是有功的。
关于朝鲜中宗和朝鲜中宗时期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查看更多关于朝鲜中宗的详细内容...
今日天气详情" target="_blank">湿度46%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朝鲜中宗,以及朝鲜中宗时期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
内容导航:- 朝鲜中宗是什么意思 《法语助手》法汉
- 中宗的朝鲜
- 燕山君的下一位君主是谁?
- 谁有朝鲜历朝历代皇帝表?
- 关于朝鲜中宗的正史评价
- 评价朝鲜王朝中宗
Q1:朝鲜中宗是什么意思 《法语助手》法汉
Jungjong
朝鲜中宗(韩语:조선 중종/朝鲜 中宗;1488年三月十九-1544年十一月十四),名李怿(韩语:이역/李怿),字乐天(韩语:낙천/乐天),明朝赐谥号恭僖,庙号中宗,朝鲜加谥曰恭僖徽文昭武钦仁诚孝大王,是李氏朝鲜第11位君主,1506年9月2日至1544年11月14日在位。成宗嫡子,由贞显王后尹氏所生;前任君主燕山君李㦕的同父异母弟弟。1494年,燕山君即位时,李怿被册封为晋城大君(韩语:진성대군/晋城大君)。由于燕山君的**,使群臣密谋废除燕山君,并拥立李怿为君主。中宗即位后废除了燕山君的不少苛政,受到欢迎,但他为人优柔寡断,容易被两班所左右。
1506年9月2日,勋旧派的成希颜(성희안)、朴元宗(박원종)、柳顺汀(유순정)、洪景舟等人发动政变,推翻前任君主、有暴君之称的燕山君,并把支持燕山君的慎守勤(신수근)、慎守英(신수영)及任士洪(임사홍)杀害,并另立当时19歳的晋城大君为王,是为中宗,史称中宗反正。中宗的元配慎氏的父亲慎守勤反对勋旧派夺位的行动,被他们所杀。为防止新任王后慎氏将来为父报仇,勋旧派逼中宗把慎氏赶出宫外,使得中宗和慎氏终生不能相见。勋旧派群臣为了巩固本身势力,纷纷把自己的女性亲人送入宫中成为中宗的妃嫔,造成日后后宫明争暗斗的局面。
中宗时期,勋旧派与士林派仍持续互相对立,本来中宗打算登用赵光祖来解决困局,但此举使被燕山君压制的士林派势力得以复兴。士林派的革新措施得以重新推行,如禁止土地兼并、实施均田制等。赵光祖的新政由于推行过急,使王权变得脆弱,亦使勋旧派非常不安,国家内部矛盾加剧。1519年,反正的功臣在赵光祖回乡之际再次发动政变,以反逆罪的罪名肃清朝廷内的士林派,而赵光祖回到家乡后亦被赐饮毒药而死。这次事件,后世史学家称为己卯士祸(기묘사화),而被杀的群臣则称为“己卯名贤”。士林派被压抑,勋旧派势力再度登场。章敬王后(장경왕후)之兄尹任为首的大尹派及文定王后(문정왕후)的兄弟、尹之任的儿子尹元老(윤원로)、尹元衡(윤원형)为首的小尹派对立;期间发生灼鼠之变,中宗所爱的敬嫔朴氏与其儿子福城君一同被赐死;使中宗时期的政局乱上加乱。
对外方面,1510年,南部发生三浦倭乱;北方亦因为女真族的入侵,使社会不安加剧。
在位38年又2个月之后,1544年11月14日中宗召集左议政洪彦弼、右议政尹仁镜等官员于明政殿,于病榻上让位与世子(即仁宗),翌日,酉时驾崩于昌德宫欢庆殿小寝,葬于汉江之南的靖陵。
朝鲜中宗不论在韩国本土和国外,对于他的评价大多数是负面的,当中主要是说他优柔寡断,被群臣弄得左摇右摆。中宗被认为连自己的妻子和儿子都不能保护,所以也没有治理国家的本事。此外中宗时期亦是朝鲜除了世宗大王以外最强盛的时期。
对于中宗本身的软弱,有人认为这是一种对现实的妥协。一来,中宗本身是靠着“反正功臣”的力量才登上宝座,所以在情在理,他也要受制于群臣,他唯一可以做的,就是趁着功勋大臣内讧之时,创建自己的力量。另一方面,自世宗大王开始得势的勋旧派,不要说此刻依然掌权,就连他的曾孙光海君,也因为得罪功臣而被拉下王座,所以中宗若为了保护妻儿而与群臣对抗,有可能令他步其兄燕山君的后尘被废。更何况,不管是中宗本身还是慈顺大妃的本事,把群臣安插进后宫的力量逐一瓦解,并使之有利于王室,这对国家是有功的。
Q2:中宗的朝鲜
朝鲜王朝中宗李怿(1488-1544)字乐天,明弘治元年(1488年)三月十九日出生于景福宫。初封晋城君,生母尹氏被立为王后之后改为晋城大君。正德元年(1506年)九月,朝鲜发生宫廷政变,长兄燕山君李隆被废,迎立晋城大君即位,李氏朝鲜第11位君主。李怿喜好炼金术和命课学。
李怿在位期间,发生了己卯士祸(正德十四年/1519年,赵光祖死)、辛巳诬狱(安塘之乱,嘉靖元年/1522年,士林派再次被贬)、全国传染病(嘉靖五年/1526年)、灼鼠之变(嘉靖七年/1528年,敬嫔朴氏被废,嘉靖十二年/1533年赐死)等政局变动。
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十一月十四日,在位三十八年的李怿薨逝于昌德宫欢庆殿,终年五十八岁。明朝赐谥“恭僖”(敬事供上曰恭;小心畏忌曰僖),庙号中宗。初葬高阳,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迁葬广州靖陵。
Q3:燕山君的下一位君主是谁?
燕山君的下一位君主是李怿。正德元年九月一日,朴元宗,成希颜,柳顺汀等勋旧派大臣发动政变,废李㦕为燕山君,拥立其异母弟晋城大君李怿即位为中宗。燕山君李隆是李氏朝鲜第10代君主,第11代君主朝鲜中宗的同父异母哥哥。是第七代君主朝鲜世祖的曾孙,也是朝鲜历史上第一位废君。
中宗李怿人物详情
朝鲜中宗,名李怿,字乐天,明朝赐谥号恭僖,庙号中宗,朝鲜加谥曰恭僖徽文昭武钦仁诚孝大王,是李氏朝鲜第11位君主,1506年9月2日至1544年11月14日在位。成宗嫡子,由贞显王后尹氏所生;前任君主燕山君李㦕的同父异母弟弟。
1494年,燕山君即位时,李怿被册封为晋城大君。由于燕山君的暴政,使群臣密谋废除燕山君,并拥立李怿为君主。中宗即位后废除了燕山君的不少苛政,受到欢迎,但他为人优柔寡断,容易被两班所左右。
Q4:谁有朝鲜历朝历代皇帝表?
一、君主列表(庙号/谥号/明朝赐谥/清朝赐谥/名字/在位时间):
1、
2、
3、
4、
5、
6、
7、
二、君主
1、李成桂
李成桂(1335年-1408年),朝鲜王朝的开国君主(1392年—1398年在位)。本贯全州李氏,出生于元朝双城总管府(今朝鲜咸镜南道咸兴一带)。
初字仲洁,后改君晋,号松轩,即位后更名李旦,死后庙号太祖,明朝赐谥号“康献”,故又称“朝鲜太祖”或“康献大王”。
李成桂是元朝斡东千户所千户兼达鲁花赤李子春的嫡长子。1356年,李成桂与其父帮助高丽王朝恭愍王收复双城总管府后归附高丽,后由于在抵御元朝红巾军的入侵中战功显赫而被提拔。
1388年,李成桂发动威化岛回军,掌握高丽政权;1392年,李成桂自立为王,改国号为朝鲜,定都汉城。
即位后,李成桂对内实行改革,清除了原高丽禑王的势力,对外向明朝称臣,并通过招抚、武力征服朝鲜半岛东北地区的女真部落,使其疆域达到图们江。
第一次王子之乱后,李成桂让位于次子李芳果,奉为太上王。后来出奔老家咸兴,又被太宗李芳远挟持回京,于是有”咸兴差使”的典故。后死于汉城。
2、李娎
朝鲜成宗(1457年七月三十日-1494年),名李娎。朝鲜王朝的第九代君主,朝鲜世祖李瑈之孙,朝鲜德宗(懿敬世子)李暲之子,朝鲜睿宗李晄之侄。1469至1494年在位,在位二十五年。
成宗李娎生于明天顺元年(1457年)七月三十日,出生一个多月后父亲懿敬世子过世,世子之位由叔父李晄(即睿宗)承袭,世祖并封其为者山君。
明成化五年(1469年)十一月二十八日,睿宗薨,因其长子早夭,次子年幼,成宗奉祖母贞熹王后的命令当天即位于景福宫勤政门。
即位后追封父亲懿敬世子为朝鲜德宗,并封母亲韩氏(昭惠王后)为仁粹王妃,明成化十年(1474年)再晋其母为仁粹王大妃。
在位期间完成了编著并颁布《经国大典》,成为了朝鲜刑法的典范。并扩建了弘文馆,完善了朝鲜包括司宪府、司谏院和弘文馆的三司制度。
明弘治七年(1494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成宗在昌德宫大造殿薨,享年三十八岁。明朝赐谥为“康靖”(温良好乐曰康;宽乐令终曰靖),庙号"成宗",定世室,葬广州宣陵。
3、李怿
朝鲜中宗(1488年三月十九-1544年十一月十四),名李怿,字乐天,明朝赐谥号恭僖,庙号中宗,朝鲜加谥曰恭僖徽文昭武钦仁诚孝大王,是李氏朝鲜第11位君主,1506年9月2日至1544年11月14日在位。
成宗嫡子,由贞显王后尹氏所生;前任君主燕山君李㦕的同父异母弟弟。1494年,燕山君即位时,李怿被册封为晋城大君。
由于燕山君的暴政,使群臣密谋废除燕山君,并拥立李怿为君主。中宗即位后废除了燕山君的不少苛政,受到欢迎,但他为人优柔寡断,容易被两班所左右。
4、李峘
李峘(1534——1567),字对阳,李氏朝鲜第十三任君主,朝鲜中宗李怿次子,朝鲜仁宗李峼异母弟,母文定王后尹氏。其初封庆原大君,即位时年仅十二岁,由生母文定王后垂帘。
其在位时以尹任为首的大尹派和以尹元衡为首的小尹派争斗不断。直到大、小尹派首脑先后被杀方告平息。隆庆元年(1567年)六月二十八日,明宗薨于景福宫,时年三十四岁。
5、李倧
李倧(朝鲜语:이종,1595年—1649年),朝鲜王朝第16任君主(1623年—1649年在位)。字和伯,号松窗,乳名天胤。本贯全州,生于海州,是朝鲜宣祖李昖之孙,定远君(朝鲜元宗)李琈之子,光海君李珲之侄。
李倧初封绫阳君,天启三年(1623年)与西人党金瑬、李贵等人发动宫廷政变(仁祖反正),推翻伯父光海君,继承王位。天启五年(1625年)获明朝册封为朝鲜国王。
在位期间内忧外患不断,内部从李适之乱开始,各种叛乱或阴谋层出不穷;外部则处于明亡清兴的东亚剧变期,朝鲜遭遇后金(清)的威胁与侵略,先后经历了丁卯胡乱和丙子胡乱两次蹂躏。
李倧被迫在崇祯十年(1637年)向清朝皇帝皇太极行三跪九叩之礼,并接受清朝册封为朝鲜国王,使朝鲜的宗主国从明朝变成清朝。
顺治六年(1649年),李倧薨逝,庙号仁祖(初定为烈祖),谥号宪文烈武明肃纯孝大王(清朝赐谥庄穆,朝鲜内部不使用),葬于长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朝鲜国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成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倧
Q5:关于朝鲜中宗的正史评价
中宗 恭僖
徽文昭武钦仁诚孝大王 李怿
李怿(1488-1544)字乐天
弘治元年(1488年)三月十九日出生于景福宫。初封晋城君,生母尹氏被立为王后之后改为晋城大君。正德元年(1506年)九月,朝鲜发生宫廷政变,长兄燕山君李隆被废,迎立晋城大君即位,是为中宗。
即位后受赵光祖、金湜等儒家学者辅佐,推行所谓“至治主义”的治国方针。在位期间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南倭北虏”。正德五年(1510年),盘踞在荠浦、富山浦、熊川三地的“恒居倭人”在对马岛主的带领下发动暴乱,史称“三浦倭乱”。之后又发生了楸子岛倭变、东莱盐场和蛇梁镇倭乱。北方的野人女真在正德七年(1512年)进攻了朝鲜的甲山和昌城。
在位期间继续推行灭佛政策。同时因为朝鲜使臣在中国私下贸易,贪婪尤甚,以至被明朝锦衣卫把门看守拘于礼部会同馆内,朝鲜感到“祖宗见宠于中华之美扫地矣”,因此颁布了除书籍和药材外禁用唐物(即:从大明国进口的商品,尤其是高级丝织物和奢侈品)的命令。同时,中宗对明朝政局也多加刺探,多次密令朝鲜赴华使节了解明朝皇帝、朝廷动态。朝鲜虽然事明恭谨,但是素以“礼义之邦”自居,常从儒家宗法道德角度出发私下批评明朝弊政。中宗对明朝皇帝便颇不以为然:“成祖……以一言之失,诛戮大臣,略不假借,甚为不可”、“崇信释教,非帝王盛德”;宣宗“兴居无节,岂美事乎?”;世宗“好自用,天下之事无不总治,如有直言者,辄重刑,人皆禁嘿”……。(成祖即:永乐帝;宣宗即:宣德帝;世宗即:嘉靖帝)但是中宗自己在汉城也并非“兴居有节”,尤其喜好炼金术和命课学。
中宗年间,发生了己卯士祸(正德十四年/1519年,赵光祖死)、辛巳诬狱(安塘之乱,嘉靖元年/1522年,士林派再次被贬)、全国传染病(嘉靖五年/1526年)、灼鼠之变(嘉靖七年/1528年,敬嫔朴氏被废,嘉靖十二年/1533年赐死)等政局变动。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十一月十四日,在位三十八年的中宗薨逝于昌德宫欢庆殿,终年五十八岁。明朝赐谥“恭僖”(敬事供上曰恭;小心畏忌曰僖)。初葬高阳,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迁葬广州靖陵。
王妃
恭昭顺烈端敬王后 慎氏(籍居昌)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生。父亲慎居勤。姐姐慎氏为燕山君夫人,因此在正德元年(1506年)的中宗反正事件中受到牵连,中宗即位后仅仅八天便被废,迁至私第居住。正德十一年(1516年),章敬王妃得产后病死去后,勋旧派和士林派曾经为端敬王后复位问题展开过争论。嘉靖三十六(1557年)薨,终年七十一岁。肃宗24年(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追上王后尊号,葬温陵。
宣昭懿淑章敬王后 尹氏(籍坡平)
弘治四年(1491年)生。中宗即位后由淑仪册封为妃。正德十年(1515年)薨,终年二十五岁,葬禧陵。
圣烈仁明文定王后 尹氏(籍坡平)
弘治十四年(1501)生。正德十二年(1517年)册封王妃。明宗即位后曾垂帘听政。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薨,终年六十五岁,葬靖陵。
子女
长子 仁宗大王 李峼(章敬王后所生)
次子 明宗大王 李峘(初封庆原大君,文定王后所生)
长女 孝惠公主 (章敬王后所生)
次女 懿惠公主
三女 孝顺公主
四女 敬显公主
五女 仁顺公主 (以上文定王后所生)
庶子女
长子 福城君 李嵋 (敬嫔朴氏出)
次子 海安君 李(应写作“山希”)(淑仪洪氏出)
三子 锦原君 李岭 (熙嫔洪氏出)
四子 永阳君 李岠 (昌嫔安氏出)
五子 德阳君 李岐 (淑媛李氏出)
六子 凤城君 李岏 (熙嫔洪氏出)
七子 德兴大院君 李岹 (昌嫔安氏出)
长女 惠顺翁主 (敬嫔朴氏出)
次女 惠静翁主 (敬嫔朴氏出)
三女 贞顺翁主 (淑媛李氏出)
四女 孝静翁主 (淑媛李氏出)
五女 淑静翁主 (淑媛金氏出)
六女 静慎翁主 (昌嫔安氏出)
朝鲜王朝的政治结构虽仿效中国采用中央集权制,但又有其自身的鲜明特点,自李成桂立国之初就认可了俗称“两班”的文武官僚有权干预君主施政和决策。朝鲜王朝初期,朱子学取代佛学的地位,成为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指导理念。儒学精神逐渐成了官方统治思想,也成了国家行政指导原则。国家行政机构的职责是执行君主的意志,而君主则必须听取儒家学者们的忠告。承政院(朝鲜王朝特殊的行政机构,兼有议政、书检、监察等综合职能)把疏奏和进谏书呈交国王,并有权直接批准官吏的任命以及其他有关革新的敕令,甚至可以在特定情况下对国王之命作一定调整。宫廷史官的任务是记录宫廷每天发生的事情,并对国王的谈话作逐字记录,他们被赋予进谏国王,乃至对国王进行某种意义上的监督的权力。这样的体制造成的最直接后果就是朝鲜君主经常受到“两班”大臣无节制的掣肘。世宗时代富有才华的学者梁诚之数度上疏,为君主的权力辩护。他提出朝鲜与中国一样,是被赋予天命的国家。这种论点加强了力图强化君权的世祖的地位。世祖关闭了集贤殿(王室研究机关之一),废除了承政院中的一些职位,并使司谏院(中央谏议机构,和司宪府并称“两府”)陷于瘫痪,这种种措施的目的都是为了从思想上削弱对君权的节制。即使如此,终朝鲜王朝500余年,包括中宗敬仰的明主世宗和世祖,历代国王中没有一个人的地位曾强大到能对抗两班朝臣。燕山君更是由于和两班阶级对抗,直接导致了自己被废黜流放。
中宗因得到废黜燕山君的朝臣们的拥护而即位,恢复儒学思想统治、维护《经国大典》权威的责任就落到了他的身上。同时,按照朝鲜王朝的传统,年幼的国王在不能亲自处理政务前,由王大妃摄政,称为“垂帘听政”。朝鲜成宗、朝鲜明宗、朝鲜宪宗、朝鲜高宗时的王大妃都曾经垂帘听政。此外,中宗时的朴敬嫔、朝鲜肃宗时的张禧嫔都曾经影响干预过朝政。随着女人掌握政权而来的是外戚门阀势力的兴起。处于这种政治环境下的朝鲜王朝君主,王权受到种种限制也就在所难免了。
其实我们如能对作为朝鲜王朝宗主国的明朝的体制和史实稍加审视,就很容易找到君主权利受到束缚和制约的类似事例。明世宗嘉靖之初,围绕“继统”与“继嗣”的“大礼之争”,嘉靖皇帝与以首辅杨廷和为代表的朝中群臣发生了激烈冲突。嘉靖最终用武力维护了自己的皇权。明神宗万历皇帝因立嗣问题与满朝文武意见相左,经过十年对抗,迫于强大的舆论压力,万历皇帝不得不册封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由此造成的后果则是万历皇帝在其长达48年统治的大部分时间内,用无所作为的消极态度应对臣僚和朝政,以作为对帝王旨意无法施行的报复,很难想像这还是那个继位之初励精图治的守成之主。
封建制度发展过程中,君主专制与文官体制已融为一体,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这种体制之下,作为“九五之尊”的帝王也不能为所欲为。封建时代的社会基础必然要求专制统治,皇帝权轻,必然代之以权臣当道。
Q6:评价朝鲜王朝中宗
朝鲜中宗不论在韩国本土和国外,对于他的批评大多数是负面的,当中主要是说他优柔寡断,被群臣弄得左摇右摆。中宗被认为连自己的妻子和儿子都不能保护,所以也没有治理国家的本事。此外中宗时期亦是朝鲜除了世宗大王以外最强盛的时期。
对于中宗本身的软弱,有人认为这是一种对现实的妥协。一来,中宗本身是靠著“反正功臣”的力量才登上宝座,所以在情在理,他也要受制于群臣,他唯一可以做的,就是趁著功勋大臣内讧之时,建立自己的力量。另一方面,自世宗大王开始得势的勋旧派,不要说此刻依然掌权,就连他的曾孙光海君,也因为得罪功臣而被拉下王座,所以中宗若为了保护妻儿而与群臣对抗,有可能令他步其兄燕山君的后尘被废。更何况,不管是中宗本身还是慈顺大妃的本事,把群臣安插进后宫的力量逐一瓦解,并使之有利于王室,这对国家是有功的。
关于朝鲜中宗和朝鲜中宗时期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查看更多关于朝鲜中宗的详细内容...
今日天气详情" target="_blank">紫外线很弱